首页

GS-39 女王大量黄金圣水呕吐物虐待羞辱男M

时间:2025-05-23 18:43:09 作者:你好,双拥城|合肥:“合”心筑梦 浏览量:10581

  中新网昆明2月21日电 (陈晨)龙年初始,73岁的佤族阿婆陈志和登上了2024年云南省春节文艺晚会的舞台。身穿佤族服饰的陈志和精神矍铄,踏着欢快的节拍,和“80后”“00后”佤族歌手同台献上佤族乐曲《薅秧歌》。

图为陈志和(右一)演出剧照。晚会主办方 供图

  陈志和受阿佤山滋养的嗓音不落矫饰,即使经过悠长岁月但依然自然有力、透亮温暖。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给出好评——“民族的才是世界的”“阿婆原生态唱腔一开嗓,满是云南乐山好水。”

  人生七十古来稀,但依然能欢歌载舞在佤族看来并不是稀罕事。佤族的创世史诗“司岗里”说,佤族人从葫芦里诞生,会走路就会跳舞,会说话就会唱歌。时至今日,佤族人民仍然在婚恋、节日、生产劳动等日常和仪式中唱起古老的歌谣。

  佤族不立文字,其音乐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口耳相传、自然撒播。在火塘边家人闲谈和歌时,在人们劳作唱山歌时,在拉木鼓节相聚欢乐时……歌谣总是响起,为陈志和搭建起自然充盈的课堂。

  “我从小和长辈们在田间劳作,劳动很辛苦、枯燥,他们就用歌声驱赶辛劳,我就是这样学着唱歌。”陈志和也说不清究竟谁是她的老师。

  除此之外,陈志和经常与同村的朋友互教歌曲。音乐在阿佤山生长出快乐恣意,如果遇到某一方没有记全歌曲的情况,她们就你一句我一句,直到把歌曲补充完整。

图为陈志和在歌唱。晚会主办方 供图

  1976年,陈志和进入沧源县城的皮革厂工作。她回忆,刚开始到工厂工作时,因为生活空间和节奏的变化,她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唱歌,时常觉得苦闷。有一次,她在工作时听着机器吱吱嘎嘎的声音,不禁唱起熟悉的调子,“没想到厂里很多人都被吸引了过来,夸我唱得好听,还想和我学”。

  在那之后,别人耳朵里的噪音成了陈志和歌唱的伴奏。在她看来,“只要能让佤族音乐流动,就能感到生活的自在。”

  退休后,陈志和加入县里的“夕阳红”乐队,从田野、工厂到佤歌大赛、新米节、摸你黑狂欢节,她尽情歌唱。

  音乐在陈志和这里自然流淌。“很多歌名我不知道用汉语怎么说,但我就是会唱。”陈志和能用佤语说出30多首歌名,还有许多歌只要她能稍微哼出曲调,总能唤醒记忆完整唱出整首歌。

  “我一直热爱唱歌,有能唱歌的机会就珍惜,没有就过自己的日子。”陈志和说道。

  陈志和用一颗平和的心快乐歌唱着,吸引了音乐路上的同行者——“80后”佤族音乐人、制作人茶艾南。茶艾南一直致力于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发展,其制作的《UP耿马》等作品甚至红到了东南亚。

  此次云南省春晚,茶艾南将佤族传统乐器和吉他、合成器进行结合,重新编辑制作了《薅秧歌》,与陈志和携手登台演绎。“这些年轻人很喜欢听我的‘老古董’”,陈志和没想到自己会和一群年轻人打成一片。

  20世纪60年代,一首《阿佤人民唱新歌》传遍大江南北,唱响了阿佤人民翻身把歌唱的新面貌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佤族青年加入到传统音乐创新发展的队伍中来,《巴绕》《通撒美》等歌曲如一股清泉流出了阿佤山。阿佤人民再次唱起开放融合的新歌。

  因有源头活水来,唱着山歌的阿婆从县城唱到了省城,从昆明再到深圳,带着阿佤山的歌声越唱越远。如今,阿婆还开始了全国各地“接通告”的日常。

  这次能登上云南省春晚,陈志和非常激动。她说“如果自己一个人上台还是会紧张,但是和年轻人一起就信心十足。希望更多人能够听到佤族的音乐,也希望这些音乐永远流传下去。”(完)

【编辑:黄钰涵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两岸学子分享心得:春暖花开时节内心倍加温暖

桃夭门公铁两用大桥作为甬舟铁路控制性工程,其5号主塔采用20根直径3.5米的超大直径钻孔桩基础,桩长24米至48米不等,桩底嵌入微风化岩层中。此次浇筑的钻孔桩,桩长26米,需要连续浇筑水下混凝土310立方,5号主塔桩基全部混凝土用量预计可填满一个一米高的标准足球场地。

看黄河“几字弯”绿进沙退,大河奔腾

获悉澳大利亚乒乓球老将们将再次访华,惠特拉姆的儿子尼古拉斯曾通过电话表示祝福,期待相关活动取得圆满成功,再为澳中友谊谱写崭新篇章。尼古拉斯还赠送了他与父亲的最后一张合影照片,并附上一句中国谚语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。

茶主题艺科融合展亮相南京 展现植染艺术的独特魅力

今年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第5年。关键时间节点召开的这次座谈会,对推动落实决策部署、谋划下阶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。

以河为媒 交流互鉴

“超级单品”马面裙的热销,推动了当地汉服设计方向、生产模式和展示思路的转变。在曹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霞看来,这也带动了电商、物流、纺织、妆造等各行各业的发展,“一兴百兴”。

上海交大自主研制“洛书”中子谱仪 测量精度达头发丝直径十万分之一

阿尼么村的名字源自彝语音译,意为“鸟都没有的地方”,曾是一个贫困村。近年来,该村依托独特的山石资源,通过“乡村CEO回引”“整村IP化经营”等举措,不断“上新”艺术乡居、田野学堂、艺术民宿等文旅产品,吸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驻留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